在全球汽车行业的舞台上,由国际汽车工作组(IATF)制定并维护的IATF 16949 技术规范,早已成为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杆。它绝不仅仅是一张冰冷的证书,更是汽车供应链企业筑牢信任基石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。
此前我们已围绕它展开过一些探讨,但要真正深入理解 IATF 16949,不妨从其源头 —— 认证门槛说起。IATF 16949 认证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申请,它的门槛明确且严格:
认证对象:仅适用于制造汽车产品(及适用时包含设计和开发)的组织。
核心定义
汽车车辆:指获准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的车辆。
汽车产品涵盖三大类:
生产件 / 材料:按车厂规范制造,在车辆制造过程中被集成(如安装、填充、连接)进去的零部件(含嵌入式软件)、材料。
配件:按 OEM 规范制造,由其采购或批准,在车辆制造后(售前或售后)集成到车辆中的零件(如选装件)。
替换件 / 材料:用于维修更换的零件、材料,包括再制造件。
制造:指包含至少一项增值活动的过程,将输入材料 / 零件转化为汽车产品的半成品或成品状态(如加工、装配、热处理、喷漆、焊接等)。
通俗来讲,只有身处汽车行业供应链、直接参与汽车产品制造过程(涉及物理改变或组装的增值活动)的组织,才有资格申请 IATF 16949 认证。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 IATF 16949 的理念及工具(如核心工具)在其他制造业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,但这些非汽车制造组织既无法也无需进行 IATF 16949 认证。
如果您有任何相关问题或企业咨询需求,欢迎致电19935569065